发射率是衡量物体表面辐射红外能量能力的关键参数,直接影响Kleiber测温仪的测量精度。若未根据被测材质正确设置发射率,可能导致温度偏差超±5℃。以下是避开材质误判的三大实用技巧:
技巧一:查阅材质发射率表,结合表面状态调整
参考权威数据:不同材质的发射率差异显著,例如:
金属:抛光表面(如不锈钢)发射率仅0.05~0.3,氧化或粗糙后升至0.6~0.8;
非金属:塑料、橡胶等发射率通常为0.8~0.95;
涂层材料:哑光黑漆发射率接近0.95,反光涂层可能低至0.3。
注意表面状态:同一材质在不同处理下发射率可能变化。例如,抛光金属与氧化金属的发射率可能相差数倍,需根据实际表面状态调整参数。
技巧二:对比接触式测温,校准发射率设置
实验步骤:
将目标物体加热至稳定温度(建议与环境温差>50℃);
使用接触式热电偶或热电阻测量实际温度;
调节Kleiber测温仪的发射率,直至显示温度与接触式测量值一致;
记录此时的发射率作为该材质的标准值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高精度测量或未知材质的校准,例如在钢铁冶炼中校准高温金属的发射率。
技巧三:涂覆非反光涂层,简化发射率设置
操作方法:
在反光材质(如抛光金属)表面涂覆哑光黑漆或粘贴遮蔽胶带(发射率≈0.95);
将测温仪发射率设置为0.95,测量涂层区域温度;
测量未涂层区域,调节发射率直至读数与涂层区域一致,此时发射率即为推荐值。
优势:通过物理手段降低反射干扰,避免复杂计算,尤其适用于频繁测量的同一材质。
发射率设置的核心原则
动态调整:若被测物体表面状态变化频繁(如部分涂漆、部分裸露),需每次测量前手动调整发射率;若变化较少,可固定参数。
避免反射干扰:测量反光材质时,远离高温背景源,或通过涂层降低反射影响。
定期验证:每季度或更换测量对象后,重新校准发射率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案例:钢铁行业发射率校准
某钢厂使用Kleiber测温仪监测连铸坯温度,初始按抛光金属发射率0.2设置,导致测量值比实际低80℃。后通过涂覆黑漆对比校准,确定实际发射率为0.6,调整后测量误差降至±2℃,显著提升产品质量。
结论:通过查阅材质表、对比接触式测温、涂覆非反光涂层三大技巧,可有效避开发射率误判问题,确保Kleiber测温仪在-30℃至500℃宽温区内实现±1℃的高精度测量。